经桡动脉全脑动脉造影可见左侧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,左侧后交通动脉从瘤体处发出。
会诊后转入神经外科;
考虑为宽颈动脉瘤,治疗上需采用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,遂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;
同时完善头颈部CTA检查。
考虑患者为未破裂动脉瘤,加之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P1-P2与后交通交汇处,较为复杂。后交通的闭塞不可避免;
治疗目标在于支架释放后保持大脑后动脉通畅,避免缺血事件发生。同时致密栓塞动脉瘤。术前充分抗血小板聚集治疗。
术前双抗(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/日,氢硫酸氯吡格雷75mg/日);
全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入路;
Enterprise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左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。
05月23日,阿司匹林单抗第十二天,联合氯吡格雷双抗第六天。先于局麻下行经皮股动脉穿刺脑动脉造影术,进一步评估动脉瘤形态。
术前肝素化。欣维宁配泵备用。
通路建立较为困难。髂总动脉及左侧椎动脉起始处迂曲,导管通过比较困难。选择经右侧椎动脉入路,90cm 6F长鞘到达右侧椎动脉V1段,5F Navien导管到达右侧椎动脉V2段远端。
支架导管到位左侧大脑后远端,微导管塑成c形轻松进入瘤体。支架半释放后经导管释放弹簧圈七枚,造影显示动脉瘤填塞致密,后完全释放支架。工作位,正侧位,3D旋转多角度投射显示动脉瘤填塞致密,左侧大脑后动脉显影良好。
支架释放后欣维宁以3.6m l/h泵入。
术毕,替换长鞘为6F短鞘,拨气管插管后复查头部CT返回病房。患者神志清醒,四肢活动正常,欣维宁继续以3.6ml/h持续静脉泵入。
术后1小时,患者右侧肢体肌力下降约II级,左侧肢体肌力正常,考虑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。立即返回导管室。经股动脉鞘125cm多功能管携6F Guiding导管进入右椎V1段。造影示左侧大脑后动闭塞。
微导管到位于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,经微导管交替注入欣维宁,尿激酶,生理盐水。间断造影。左侧大脑后动脉血流较术前明显改善。
因患者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,使用动脉动脉接触性溶栓多是安全有效的。
溶栓方案:
10万单位尿激酶溶于20ml盐水
10ml欣维宁稀释成20ml
共注入欣维宁7ml,尿激酶1万单位
患者血流TICI分级2b级
避免因溶栓导致出血,停止继续溶栓
根据我们的经验,后期血流会更好。果然,次日查房,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基本完全恢复。
术毕,返回ICU,予以心电监护及氧气吸入,欣维宁以8ml/h持续静脉泵入。夜间查看患者,上肢肌力III-IV级,下肢肌力III级。
转入普通病房,继续欣维宁6 ml/h泵入,考虑患者可能存在氯吡格雷抵抗,更换为替格瑞洛90mg,Bid.
在动脉瘤栓塞的过程中血栓事件的发生并不罕见。主要发生在术中、术后数小时甚至数天内,易出现于载瘤动脉或其远端相对较细的动脉,栓塞事件的发生主要与弹簧圈和支架的致栓性、植入术中操作时间过长、操作过程中内膜受损、支架贴壁欠佳、抗凝不充分、凝血系统被激活等因素有关,导致血小板在支架上及被损伤的内膜上沉积,以致急性血栓形成。反复调整支架导致内膜损伤亦可引起血栓事件的形成。
本例患者术前充分抗血小板聚集治疗,术中、术后持续欣维宁静脉泵入。患者术前、术中、术后充分抗血小板聚集治疗,术后仍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。考虑除不良操作外是否存在氯吡格雷抵抗?术后第二天改服替格瑞洛,术后第四天患者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IV+,无视力视野缺损,无明显感觉障碍精神症状。